MENU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德法教研室召开集体备课会

十月,德法教研室召开两次集体备课会。教研室全体思政课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备课会中。

王英老师进行说课

在第一章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的教学上,王英老师以诗歌《有的人》中经典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为导入,吸引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要做哪种人、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在随后的参与式教学部分,王英立足高职学生学情特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综合运用讲授法、问题链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如延乔路上的致敬革命先烈陈延年、陈乔年的鲜花;南方日报文章《潮起珠江、缅怀习老》;华为天才少年张霁;从北大、中科院辞职回乡种田的魏巧、孙振中夫妇;拒绝沿海高校编制、定级副教授待遇的21岁湖北专科毕业生曹博等。教学过程中,结合时政,满足学生内在需求,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增长才干、技能报国。在讲课的表达上注重叙事技巧,在“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上下功夫,既体现思政课理论性、思想性等教学要求,又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情理交融的大众化语音,使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听得进,能够科学理解和评价人生价值,很好地认清错误人生观的实质和危害,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并落脚到在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教学具有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实现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

李安琦老师进行说课

李安琦老师在“理想信念内涵及重要性”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学生专业精选教学案例,专通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党史引入理想信念教学,将经典红色舞台剧搬进课堂,用音乐的情感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让学生共情,升华情感认同;引入心理学实验佐证理想信念对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增强思政课程的学理性;将管理学目标管理工具引入课程教学,增加思政课程的实用性。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给学生呈现多方位立体有滋有味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互动和思考中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好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并对个人职业理想进行思考,让理论落实到实践。

谭炜玮老师进行说课

谭炜玮老师在第二章第二节“坚定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的教学上,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一定成”四个问题的逻辑关系展开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心、筑牢理想信念。基于高职工科类学生理论和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情特征,先从理论上对“四个为什么”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在课前、课中、课后环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导入环节,通过设计观影活动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中国革命、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情感共鸣;在教学的实施环节,选取案例分析法、问题链教学法、对比分析法、游戏法、讲故事法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从信仰选择的对象、标准及路径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胸怀共产主义理想,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揭示资本主义的弊端和内在矛盾,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切入,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课后带领学生拓展阅读,巩固理论知识。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灌输性与启发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通过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达成显性和隐性的教学目的。

周欢老师进行说课

周欢老师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这一知识点的备课过程中,综合运用问题导向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理论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导入新课、引入任务;探究展示,思辨体验;讲授内容,知识拓展;归纳总结,深化认识;作业布置,训练能力”的教学思路与环节组织教学。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建筑工程、数字出版、物联网、服装设计等专业特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讲清案例蕴含的理论,用理论解答学生困惑,帮助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陈萃韧老师进行说课

陈萃韧老师在“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实施双向信息互递教学法,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精心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故事或人物,结合党史,讲述三个历史阶段中分别涌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特区精神,让同学们在具感染力的课堂感悟党的百年历程。并组织多种形式的故事演讲,教师在获得学生掌握的信息后,及时点评与总结,将最终的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实现学生所掌握信息的正确性与完善性。整个教学过程,她充分借用新兴媒体形式促进师生双向信息的传递,如通过学生自编自导“微电影”实现师生之间教与学信息交换的随时性、随地性以及高效性等。

期间,德法教研室还组织多次“云上大练兵”线上观摩活动,全体教师在云上“沉浸式”观摩“金课”的打磨过程。

(一审:陈萃韧;二审:车美娟;终审:石文斌)

上一条: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召开集体备课会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会

关闭